全国多地参加2018“地球一小时”活动浏览数:2次
“开启我的60+生活”地球一小时北京主场落地活动在鸟巢文化中心举行。北京鸟巢、水立方及深圳海岸城等全国各城市地标性建筑在20:30分熄灭灯光。通过具有视觉性象征意义的熄灯仪式,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再次向公众传达了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号召和激励更多的个人、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等社会各界采取环保行动,从减少塑料、减少一次性日用品、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利用5个方面做起,开启60+生活方式。 此次活动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东润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京东公益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 与此同时,地球一小时“深圳之夜活动”也于当晚7:00在深圳南山区海岸城拉开帷幕。倡导关注海洋保护和减塑行动,体现“清洁海洋,美丽湾区,由减塑行动开始”的主题。 地球一小时进入中国第10年 2018年是地球一小时进入中国的第10年。2009年,地球一小时首次在鸟巢举办,北京、上海等十余座城市参与,多处地标性建筑熄灯,把地球一小时的环保理念带给了公众。 在社会各方的多年支持下,地球一小时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参与。2017年,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城市达到187个。从关注气候变化,到呼应雾霾环境议题,再到倡导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方式,地球一小时在中国呼吁公众关注环境问题,激励社会各界从一个小的环保行为开始,用行动带来改变。 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高双进表示,环保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人参与到地球一小时活动中,共同为环境整理和保护做出新的努力。 “地球一小时以每年规定时间、规定动作的参与方式,提醒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反思生活方式,检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理事会主席王石说,“地球一小时这些年得到了全世界、全社会的广泛响应和认可。当我们面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压力,更加意识到这项全民环保公益活动的意义。” “从2009年到今年,已经是我参加地球一小时第10年了。”地球一小时全球推广大使李冰冰说,“十年里我们去过哥本哈根,去过长城故宫,为蓝天、为洁净的空气奔走呼吁。在所有热心环保人士的努力下,中国人对环境保护的认知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未来我们将继续呐喊,为地球承担作为公民的一份责任。” 2018主题“开启我的60+生活” 2018地球一小时活动主题为“开启我的60+生活”。60+的概念由WWF提出,历经全球十余年的推广和发展,已经成为“地球一小时”的核心理念,呼吁公众超越“60分钟”的思考和环保行动转变。60+生活方式,是指任何对自然环境友善,对节能减排有益,有助于推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活行为方式。 在2017年发布的《可持续生活指南》基础上,2018年“地球一小时”聚焦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能呼应当代严峻环境问题的议题,提出减少塑料、减少一次性日用品、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利用5种60+生活方式,倡导公众积极转变。 “60+生活”的提倡得到了社会各方的积极呼应。2018年地球一小时推广期间,腾讯、京东、百度等线上平台,以及超市、酒店、社区、校园等线下渠道,CCTV、南方周末、头条公益等媒体伙伴纷纷加入进来,投入各种渠道资源,发起各类推广活动,将5种60+生活方式、20种绿色生活行为在生活场景中零距离地传递至公众。 减塑行动 重塑未来 在地球一小时活动现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多家机构和企业联合宣布发起以“重塑未来”为主题的减塑行动倡议,号召社会各界联动起来,为塑料的替代、循环、回收、降解和减量寻找解决方案。 如今,减少塑料污染的四个重要环节:可替代、可循环、可回收、可降解,均是世界性难题,覆盖了城市和乡村,包括了技术创新、产业化、市场选择、公众意识和有效行动等多个环节,涉及政策倡导、标准设定、市场机制等多个领域,事关产业链内的多个行业企业,关乎每一个人的行动。 WWF中国项目总监周非表示:我们已经进入了不得不面对并解决塑料污染的关键性时刻,但塑料问题仍然是个全球性的难题。WWF与合作伙伴共同发起“减塑行动”倡议,是希望塑料制品的研发、生产、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都能够更好地联动,探索更好解决塑料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李燕川表示:带领行业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倡导绿色消费,是连锁协会一以贯之的重要工作。在减塑问题上,协会将致力于推动行业整体减塑目标的建立与实施,推进绿色采购,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迎接新消费时代的到来。 “2018年地球一小时将会是一个起点,在活动之后我们仍将与各方伙伴携手,持续、有效引导社会意识和行为的转变。”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思骋说,“人类和地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和地球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我们希望引导公众超越60分钟的思考和行动,把为地球生态环境健康和人类未来所要做的努力转变成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才有可能扭转地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 |